(发布时间:2019-03-02)
广告
聊交易、聊外汇,加小编微信(ID:forextop77)
作者:River哥
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:“以你的努力程度之低,根本轮不到拼天赋。”
这话有道理吗?有道理。
然后呢? 埋头苦干呗,还能怎样?
于是过段时间,又听到另一种声音: “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。”
宣扬“努力”的价值很有意义,但实践过程中,“努力”和“努力”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差异:为什么他努力3小时就学会了,我认真一天也没搞明白?
某种“因素” 似乎依然从学习的一开始,就影响着我们进步的速度。
我们很容易把造成差距的原因,笼统的归结为 “天赋” ,但却很少更细致的思考:
“天赋”,具体指什么?除天赋外,是否有其他重要的、影响我们进步的原因?
我曾经认真学习过大概20种技能,学有所“成”(获过区、市、国级的比赛名次)的有5个,这五个领域涉及了运动、表演、艺术、智力竞技,可以说互不相关。而每一个领域我都投入了大概1000-3000小时的练习(上学、工作之余),在大学之前,我对“天赋”的认知很模糊,认为有天赋,就是你一接触就学得很快,好像有种“天生就会”的感觉。
但当我在街舞、扑克两个领域,都取得了市级以上的成绩后,开始对天赋有了重新的理解,在这两个领域,一开始都觉得自己真的“天赋平平”,但是随着持续的练习,我却能脱颖而出,最终学的很“出色”。
自我总结后,发现两点关键因素:
1.保持高涨的动机
2.持续不断的练习
动机,包括兴趣、需求、愿望等,我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,通过一些方法能够刻意制造或放大了动机,从而避免“三分钟热度”。
练习,关键是练习的“质量”,最高质量的训练方式,产生最快的进步速度,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称之为:刻意练习(deliberate practice)。
这里,我先尝试把第二点讲清楚:刻意练习。
刻意练习,我认为可以理解为“科学的训练”,是心理学家安德斯·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,前两年很火的《异类》这本书,就是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。但格拉德·威尔是“畅销书作家”,从“心理学家”埃里克森几十年的研究角度看,“一万小时定律”的结论并不严谨,甚至让大众产生了误解,认为任何技能,练1万小时就能成大师。他对这点颇有抱怨,后出版了这本阐述更详实,更有学术性的《刻意练习》。
那么如何来定义这种“科学的训练”呢?
刻意练习的特点:
首先,100%严格的刻意练习,需要满足两个外部条件:
1.存在于较成熟的领域。
2.有权威的导师。
其次,刻意练习发生时,有这些特征:
3.发生在舒适区之外。
4.有精确定义的目标和计划。
5.包含有效的反馈。
6.能形成高质量的心里表征。
下面我逐一解释这六点:
埃里克森定义最严格的刻意练习,存在于最成熟的领域或行业,这些领域通常已经发展了几十甚至上百年,经过千百次变革,形成了一套稳定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。而且这些领域,对技能水平的高低,有着客观的测量标准。
比如:音乐类(提琴、钢琴...) 舞蹈(芭蕾、拉丁...)体育(篮球、滑冰、高尔夫...)智力(棋类、记忆力竞赛...)其他领域(医学、军事训练...)等等。
你会发现,埃里克森研究的领域,多是“认知复杂度”较低的领域,这些领域通常是极为纯粹的可竞技评分的技能。
而像“销售”、“沟通”、“管理”、“设计”等认知复杂度高的能力,比较难有客观的测量和评定标准。这些能力的水平高低,涉及的成因更加多元复杂,但即便在这些并不“纯粹”的领域,依然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去提高,这里先不做讨论。
那么,新兴的领域存在刻意练习吗?
比如“跑酷”运动、“魔兽”电子竞技、“魔方”...等等,是否也存在刻意练习?
刻意练习其实是动态变化的,它随着领域的不断发展而迭代升级。
这些新兴的领域,随时间发展,受众群体越来越多,开始出现职业化选手,那些不断突破峰值的选手,会沉淀出越来越科学的训练方式,最终形成刻意习。
比如,埃里克森最初(1978年)研究的是记忆力领域,他的实验对象:一位普通的大学生Steve,从每秒读一个数字能记住8个(普通人都在7-9的范围内),一直到他能记住82个数字,训练持续了200多次,2年多时间。
经过250小时的训练,Steve就达到了当时的世界级的记忆水平。而即便如此,这也并非属于严格的刻意练习,因为几十年前,并没有导师教他记忆方法,只能靠自己反复琢磨记忆技巧来提升极限。
来看一下“世界记忆力锦标赛”的历届冠军记录:
你能看到,"spoken numbers” 这项世界纪录,2013年前是由中国最强大脑队长王峰保持的,他能以每秒一个的速度连续记住300个数字,王峰相比Steve,运用了一套更高级的记忆技巧和训练方法。而目前2016最新的世界纪录是456个数字,创造者是美国的LanceTschirhart:
(查询地址:http://www.world-memory-statistics.com/score.php)
从刻意练习角度看,对比Lance和王峰两位顶级高手之间的差异,“天赋”的影响早已不是主要因素,比拼的是谁设计了更高级的训练方式、谁投入了更久的刻意练习。
所以现如今,如果你练习这个领域的技能,找到一位记忆教练(比如王峰的老师是袁文魁),你就能开始严格的刻意练习。
跟人学,找到一位好的导师或教练,是你学习进步的最佳方式。
John Wooden是美国最传奇的大学篮球教练,这位老人在执教洛杉矶熊队的27年里,获得了10次NCAA的冠军,包括奇迹般的7连冠(1967-1973),40年的全部执教生涯里,885胜203负(胜率81.3%),两位心理学家曾对他的训练课做过全程观察。统计记录显示,在2326条指令中,6.9%是表示不满,75%则是纯粹的信息:做什么动作、怎么做、不做什么。他最常见的方式是三段论:演示一遍正确动作,展示一遍错误动作,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。
优秀的教练知道学习一件事情的最佳次序,他会给你演示正确的行为、提供有效的反馈,并且避免你“走弯路”。
回顾我自己的学习历程,凡是参加过培训班、有教练辅导的技能,一定是“入门起步”最快的。
如果没有条件参加课程或者找教练怎么办?
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位万能的“教练”:互联网。
你可以通过网络,找到:
1.丰富的学习资料、工具(书籍、视频、录音、软件等)。
2.特定领域的学习社群(qq群、微信群、论坛、线下沙龙等)。
相比真人的教练面对面教你,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效果会有所削减,但是维度更加丰富,你仍然可以从别人总结的“学习攻略”中快速的进步。
比如我学德州扑克这项智力竞技游戏,就是完全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的,从网上购买了大量书籍和视频资料,自己研读并实践,还借助软件工具,跟踪记录扑克占据我多少时间和精力,3年我大概练习了2000多小时,这是最近5个月打扑克的时间记录(不含学习时间):
通过工具不仅记录了时间的占比,可视化的正向曲线,也能反馈出重要的信息:我在扑克打法上的学习是正确的。
这不仅会极大增进自信心,还使我保持了高涨的动机。
所以,书籍、视频、软件、工具、圈子,都是以某种形式存在的“教练”。你找到越多维度的“教练”,精进的路径就越多。
大部分人的学习目的,并非成为特定技能的“职业选手”,所以上述两个外部条件,经常不能全部满足,但这不妨碍我们运用刻意练习的另外四点原则,来精进各种能力。
刻意练习的原则之一,既在学习区进行练习。
学习区是心理学家Noel Tichy提出的概念,如下图:
内圈是舒适区:是你已经完全熟练掌握的区域,练习这个区域包含的内容,不能使你再获得水平的提高。
中间是学习区:这部分的知识、技能,你还没有完全掌握,多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,或是知道了但还没有熟练运用成为“技能”,你会感到有点“费力”,但稍加用心和坚持就可以Hold住,所有的进步都发生在这个区域。
外圈是恐慌区:你很难理解这里的知识,感到无从下手,因为这已经超越你的极限太远了,在这里你只能得到挫败感,而无法通过微小的修正得到进步。
举个例子,去年我到澳洲要生活三个月,于是出发前的三个月我就开始想,怎样最快的提升英语“实用”能力(听和说)?大学毕业后,我有六七年没接触过英语了,所以,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,目前我的英语学习区在哪?
如何识别学习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