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高手,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

首页 / 精品文章

(发布时间:2019-03-12)

  广告

我们官网:www.langyabang.com

我们的小伙伴 外汇交易圈(ID:forexbase)金融泛财经

道恩学院(ID:Forexdawn)实战培训、每日交易策略

聊交易、聊外汇,加小编微信(ID:forextop77)



01

日拱一卒

功不唐捐


这是一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。


截止到1911年12月,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,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、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。


最后是两个竞争团队打算完成这项创举,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,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,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从来没有人完成过的事情,到达南极点。


他们出发时间是差不多的。


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竞争都非常激烈,当有一个大的机会的时候,没有可能只有你看到了,基本是差不多时候有一帮人看到了,这跟其他无数场合的竞争都很像。


所以这两支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,进行最后的冲刺。


结果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,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,率先到达了南极点,插上了挪威国旗。


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,可是他们晚到了很多,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,这意味着什么?


这就是成功跟失败的区别:


阿蒙森团队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团队会永载史册,获得一切的荣誉,而斯科特团队他们虽然经历了一样的艰难险阻,但是晚了一个多月,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,大家只知道第一名。


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,你不光要到南极点,你还要活着回去。


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,他们又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。


而斯科特团队晚到了,他们没有获得荣誉。而且更糟糕的是,他们因为晚了,回去的路上天气非常差。


他们在回去的路上不断地有人掉队,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生还。


斯科特团队不但没有完成首先到达南极点的目标,而且全军覆没,这已经是生与死的区别了。


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么重大的区别,不光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,而且是生与死的区别呢?



对这个事情进行研究,可能对我们做事会有些帮助和启发。


首先,去南极探险,不光是需要人,还需要物资,事后有人总结分析两个队的策略和两个队的准备,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。


阿蒙森团队物资准备非常非常充分,他们是三吨的物资。而斯科特团队准备的东西少,他们只有一吨的物资。


一吨的物资够吗?如果你在过程中不犯任何错,完全不犯任何错的话,刚好够。


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,理论上可行,但现实中碰到很大的压力、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难,你不可避免地会动作走形,会犯很多错。


所以,当你的计划定得太紧的时候,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。


而阿蒙森团队做得非常好,他们准备了三吨的物资,这些物资有极大的富余量。


他们充分预知到环境的困难,做好充足的准备,给自己留下了犯错的空间。


事实上,他们碰到的环境是差不多的,最后两个团队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,这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。


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,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:不管天气好坏,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。 


在一个极限环境里面,你要做到最好,但是,更重要的是,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。


相反,斯科特团队从他们的日志来看,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,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,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。


但天气不好的时候,他们就睡在帐篷里,吃点东西,诅咒恶劣的天气,诅咒运气不好,希望尽快天转晴,尽快能够前进。


事后总结,这两种做法很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区别。


不管环境好坏,不管容易与否,坚持每天前进三十公里。


不管是到达南极点还是从南极点顺利返回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。


阿蒙森团队于1912年1月25日全部返回营地。这个日子和他3年前计划的归程一天不差,是巧合也是奇迹。


后来有人评价阿蒙森的成功是因为好运,他的回答是:


“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险的准备如何,你必须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,遇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避免。


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条的人——人们管这个叫做好运气。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并做出及时应对的人来说,失败是难以避免的——人们称这个为坏运气。”


这个故事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我们思考。


1.斯科特团队用的是矮种马来拉雪橇,而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。


阿蒙森团队足足准备了97条爱斯基摩犬,阿蒙森认为只有爱斯基摩犬才是南极冰天雪地中的最佳选择。


相比而言,马更强壮,开始的时候走得更快,但马不够耐寒,走到半路都冻死了,最后只能靠人力来拉雪橇;


爱斯基摩犬虽然走得慢,但能在很冷的条件下生存,从而保证了行进速度。


2.阿蒙森为了极地探险,曾经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时间,就为了跟他们学习如何在冰天雪地里生活、求生等。


3.阿蒙森的计划非常周详,连午餐也作了特别的安排。


他使用了一种新设计的保温瓶,在每天启程前早餐时,便把热饭菜装在保温瓶里。


这样午餐可以在任何时间吃,既节约燃料,又省时间。


而由于需要扎营生火,斯科特团队吃顿午餐要多花1个小时。


阿蒙森的队员时常坐在雪橇上,一边欣赏极地的奇异风光,一边嚼着暖瓶里的热饭,而且还有休假:星期天哪怕再适于行路,阿蒙森也不改变习惯。



02

通盘无妙手


“通盘无妙手”是一个下棋的术语,原话叫做“善弈者通盘无妙手”——也就是说很会下棋的人,往往一整盘棋你是看不到那种神奇的一招,或者力挽狂澜的一手的。


这有点违反我们的直觉,为什么是这样呢?


1.下棋的“通盘无妙手”


韩国有一位围棋选手叫李昌镐,是围棋界的世界级顶尖高手,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他。


李昌镐16岁就夺得了世界冠军,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,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,号称 “石佛”,是围棋界一等一的高手。


李昌镐下棋最大的特点,也是最让对手头疼的手法,就是从不追求“妙手”,而是每手棋,只求51%的胜率,俗称“半目胜”。


通常,一局棋下来,总共也就200-300手,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胜率,最多只要一百多手,就能稳操胜券。


也就是说,只要每一步比对手好一点点,就足够赢了。


李昌镐曾对记者说:“我从不追求妙手,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。”


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,居然只追求51%的胜率,让很多记者和业内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

这恰恰是高手的战略,所谓的“妙手”,虽然看起来很酷,赢得很漂亮,但存在一个问题——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同时,往往也会暴露自己的缺陷。


正所谓“大胜之后,必有大败;大明之后,必有大暗”。


而且,“妙手”存在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,无法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技能上的积累,一旦“灵感”枯竭,难免手足无措。


正如守卫一座城池,只靠“奇兵”是不行的,终归要有深沟、高垒的防护。


而与之相比,“通盘无妙手”看似平淡无奇,但是积胜势于点滴、化危机于无形,最终取得胜利是稳稳当当的,体现的是不同于“妙手”的另一种智慧。



真正的高手是不太会去做这些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事情,因为他们懂得“善弈者通盘无妙手”。


最新资讯